作者:雅婷

 

『街道背景』

宜蘭市有一條著名的”打鐵仔街”原名「武營街」,

「武營街」相傳於清朝時有軍隊駐營此地練武而得名,當時

因打造兵器所需而形成打鐵匠的聚集,而後則因農業的興起,

漸以製作農具及家用器具為主。

『打鐵盛況』

宜蘭市”打鐵仔街”,興盛時期整條街多達十幾間打鐵舖,來到此街,

耳朵不時灌進此起彼落的鏗鏗鏘鏘聲響,眼睛也會隨著鐵砧上噴濺的火花不停地眨動,

一爐子又一爐子熾熱的炭火燒得紅火,除了把那伸進爐裡的鐵塊條鋼烘煨得紅艷透亮之外,

每一間打鐵鋪裡的熱氣,都被煽到街上,燎在路人的臉上。

『打鐵興衰』

老師傅說:「以前打鐵皆是手工製作,鐵舖成員從師父到學徒人數多達七、八位,

每次打鐵時一定要雙人以上搭配製作,默契要十足,

而今鐵舖只剩自已,夥伴則是一台自動打鐵機…」。時代的變遷,打鐵街的榮景不再,

打鐵業也面臨到轉型,現在來到”打鐵仔街”,

每間鐵舖前都另以開鎖為業,開鎖漸漸反客為主。

老師傅說:「以前每家農戶至少都會準備二把鋤頭使用,一段時日後會再拿回鐵舖翻修,

當時靠打鐵便可養活一家子,而今買農具的人少,又大都挑選工廠所經銷的便宜貨,

將鋤頭拿回來翻修者更是少之又少…」。

早期務農的社會,打鐵舖打造農民所需的各式農具或是家庭所需的器具,

而自從政府宣佈進入農業自動化,農業也從此自傳統走入科技,傳統打鐵舖面臨漸漸沒落凋零消失。

『堅持信念』

打鐵時炙熱高溫火爐、煤炭燃燒的有毒氣體、耗費常人的體力等,

這是一般人無法想像及體會的辛苦,或許是對傳統技藝的堅持信念,

已是第四代的打鐵師父-郭秋林,仍堅持要兒子學習這項傳統技藝,

就算兒子未來不願承接祖業,但至少打鐵技藝能夠繼續有人傳承下去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nf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